从清华大学的逐梦青年到金融科技的领军人物,在彭劲松成长道路的每个节点都镌刻着“将个人价值与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的深刻印记。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他如同一面鲜红的旗帜,以矢志不渝的初心引领着团队在技术攻坚中勇攀高峰,用匠心筑梦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共产党员技术报国的责任与担当。
星火燎原
彭劲松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均就读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在此期间,他以敏锐洞察力察觉到传统机械与信息技术融合趋势,主动选择了机械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彭劲松怀揣着对国家产业发展的前瞻思考,在信息技术产业的沃土中埋下了“技术报国”的种子。2000年硕士毕业,他首次踏入南天信息上地科技园,“第一次来到这里,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的科技气息与创新氛围”。加入南天信息后,他开启了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探索征程。
彭劲松职业生涯迎来了第一个关键项目——广东顺德农商行国际结算业务系统,这是他全程参与的首个大型金融信息化应用系统项目。面对被誉为“金融业务皇冠明珠”的国际结算业务,他和团队成员一起拼命钻研业务资料、请教外部专家、与行方高频深度沟通,硬是从国际业务“门外汉”成长为让客户称赞“比行内业务人员还懂业务”的专家。其敢于承担重责、敢与专业人员深度沟通的自信,与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冲得上”的品格深度契合。
2011年,中国邮储储蓄银行作出一项突破性决策:采用小型机集群技术替代大型机部署核心系统,这在国内银行业尚属首次尝试。面对架构设计、技术适配等多重挑战,作为项目经理组重要成员的彭劲松,与团队一起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
邮储银行储蓄系统逻辑集中工程项目测试现场
模拟测试现场摆满了设备,团队常常测试到深夜。他和团队成员一起连续721天奋战,在近50轮测试中完成超1000万条案例验证,将单轮测试耗时从半个月压缩至5天,最终使系统联机交易处理能力和日处理能力成为了当时全球开放式平台部署核心系统的银行中业务处理能力最强的存在,该项目推动了国内银行业核心系统架构向自主可控迈进。彭劲松与团队一起助力客户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重大突破,更是个人价值与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挺膺担当
2018年7月,在党组织的感召与信仰的指引下,彭劲松加入中国共产党。“最初觉得只要个人优秀就能为国家做贡献,后来发现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远大于个人能力。”这一认知的升华,让他完成从“技术精英”到“红色先锋”的关键蜕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团队合影
作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项目团队项目负责人,彭劲松在金融科技产业升级的征程中树起党员先锋的鲜明旗帜。该项目采用分布式微服务技术与全栈自主可控架构,这在当时的行业内属于颠覆性创举,复合型人才更是极度匮乏。“顶着内外多重压力,业务建模、技术开发、架构设计样样学”,他带领团队实现了从C到JAVA的技术栈转型,项目顺利实施上线,该项目成为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重大实践。
项目实施恰逢疫情三年,他带领公司18个研发团队200余人长期坚守一线,在“在线迁移、无感切换”的创新方案中,首创了大型商业银行核心系统平滑过渡模式。截至2022年底,实现系统成功率达99.999%以上。
薪火相传
从工程师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中,彭劲松深知团队建设对技术攻坚的重要性。作为党员,他始终以坚持“凡事干在前头,用行动说话”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同事们这样评价他:“技术上,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管理上,他始终与团队、各方人员协同作战,高质量完成了工作任务。”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状态,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队成员,也让团队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做事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是他对团队的一贯要求。他培养出一批既懂银行业务又懂技术的骨干人才,为公司锻造了“敢于攻坚、能打硬仗”的优秀团队。
匠心筑梦
回顾二十五年职业生涯,彭劲松将自己的成长感悟总结为三点:“坚持学习,注重复盘”“多想一步,想深一层”“利他主义,心怀感恩”。他常说:“党员身份不是荣誉标签,而是行动号令。”彭劲松先后获得云南工投集团“劳动模范”、公司“党员先锋模范岗”“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谈及未来规划,他说:“我会不断自我精进,持续深耕金融科技领域,在金融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永不停歇,用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为行业产业升级贡献力量。”这是他对未来的坚定承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庄严回应。